校企合作处

他山之石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技能人才

时间:2017-12-02  作者:校企合作处   来源:校企合作处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技能人才

“一位学生,两位导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有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升级版”。校企双方在实现无缝对接的同时,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聘请456位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始于2007年。当年,4位来自通讯、机械行业的一线技术能手,走上实训室讲台,成为该校首批“特聘教授”。之后,学校正式出台《“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实施方案》,开始探索实施工学给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院长姚奇富认为,在校期间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习和培训在学校、企业交替进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大规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截至去年底,学校累计聘请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能工巧匠456位,招收在校学生“徒弟”1520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5%。

“与传统的以师傅带徒工的学徒制不同,我校的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姚奇富介绍说,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及教师、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步提升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院长助理张启富告诉记者,学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由学校聘请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担任师傅,实行师徒结队,每位师傅最多收6位徒弟,为徒弟量身制定培养方案。

在实践中,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指导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等途径来培养,要求合作企业和师傅每年必须为徒弟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学习和培训机会。学校则通过设立“企业学习日(周、月)”,建立企业学分认定标准及学分互换等机制,保障学生能兼顾好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与培训。

卢星星是学校2012届模具专业学生,在上海大众实习期间,成为宁波分公司总装车间的一名维修学员,最终他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公司的肯定,被上海大众评为“金牌学员”。

原来,上海大众为了激发新进员工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优秀职业培训生和金牌学员的评选活动,与卢星星一起参加评选的共有8所中高职院校的987名学员。卢星星在车间考核中排名第一,在金牌学员评选中排名第二,获得了前往德国学习深造的机会。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我在校期间参加了‘带徒工程’。”卢星星说,这样的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好的企业培训与实践机会,使自己具备了高于其他同学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能力。

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偏差

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地操作机器。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王伟军说,现在对许多机床都很熟悉了,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刚到公司实习,只是看着师傅们操作,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参与概念讨论、结构设计及产品营销计划制定等。”王伟军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宁波一家机器人科技公司实习,还是大二的他已经开始参与公司新品折叠电动车、平衡车等设计,“有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教,比单纯在学校里学得快多了”。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吴冬俊说,除了实践操作,企业还和学校一起制定理论教学计划,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缩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吴冬俊说。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双导师”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7%以上,综合称职率达93%。2010年至2014年,该校师生获国家专利1078项,仅2014年就获国家专利747项,其中学生获国家专利538项,50多项在中外企业中实现转让。

关闭